编者按:为进一步理清思路、凝聚共识、强化协同、壮大合力,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,9月18日下午,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。会上,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。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王丽莎博士经验分享。
始于模仿,在借鉴中构建框架。对于初次申报的教师,从模仿优秀范本入手是一条高效路径。我在首次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时,重点参考了历年获批案例和申报指南,尝试模仿其结构与表达。然而初稿仅停留在“已有成果+初步设想”的简单罗列,逻辑松散,语言也较为生硬。尽管自认为完成度尚可,导师却指出:“研究方向可行,但文本需彻底重构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基金申报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叙事体系,而非简单堆砌内容。于是,我重新以“科学问题”为主线搭建框架,确保内容逻辑贯通,为后续修改打下坚实基础。
反复修改,在迭代中凝练深度。申请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迭代、逐步深化的过程。初稿完成后,在数月时间里,我对文本进行了数十轮修改,每一轮都重新梳理整体逻辑。以“研究意义”部分为例,从最初的“现象描述”逐步深化为“科学问题提出”,最终凝练为“关键科学问题”,仅这一处就反复修改七八次。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也经过多轮优化,逐步克服内容空泛、可行性不足等问题,最终形成清晰可行的研究路径。
多方请教,在交流中提升质量。积极寻求外部指导是提升申请书质量的关键。在撰写过程中,我主动邀请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、同门师兄师姐及相关领域专家审阅文本,在学术前沿把握、研究价值论证、逻辑表达等方面获得了诸多宝贵建议。修改期间,累计有十余位师长提出意见,帮助我发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察觉的不足。我对每一条建议认真记录、逐项落实,通过广泛吸收专业智慧,实现了文本质量的实质性提升。
精于细节,于规范处彰显专业。在核心内容扎实的基础上,细节打磨能起到“锦上添花”的作用。我特别注重图表可视化效果、排版规范性、专业术语统一等细节处理。逻辑清晰固然重要,而规范的格式、精准的语言与整洁的版面,也能直观体现研究者的专业素养与严谨态度。
重在过程,以综合素养赢得认可。本次项目获批让我深刻体会到,评审专家不仅关注已有成果,更看重申请人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、研究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所展现的科研潜力。作为青年教师,不必因“现阶段成果有限”而却步,只要坚持以科学问题为核心,通过反复打磨、主动求教、集思广益,就能不断提升申请书质量,最终赢得认可。
供稿:科发院
审核:汪萃萃
责编:程威 王礼刚